您当前位置:Home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行业新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的应用 |
---|
信息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14-02-04 点击: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的应用
日期:2014年2月4日 11:25
多年来,北斗卫星通信系统以其鲜明的特色,满足了渔业生产与管理的需求,也使得北斗系统在海洋渔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中国渔船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海洋渔业通信的基本情况
中国是渔业大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有18000千米,海洋渔业水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据2011年统计,中国共拥有渔业人口2081.03万,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为12929.48亿元,共拥有各类渔船106.56万艘,其中机动渔船为67.52万艘,海洋捕捞渔船20.45万艘。渔业是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多,给渔民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也给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2011年,中国共发生渔业船舶水上事故324起,死亡(失踪)403人。其中,渔业船舶生产安全事故254起,死亡(失踪)205人;水上交通事故30起,死亡(失踪)118人。龙卷风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引发了40起自然灾害事故,导致80人死亡(失踪),通信不畅是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
渔船出海后,政府和家人最希望的就是要“看得见、通得上、听得见”。渔业通信是安全管理与组织海难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渔业通信手段相对落后,渔船的主要通信方式仍以短波、超短波语音模拟通信为主。
为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13号),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在渔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加快大中型渔船船位卫星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对作业渔船的动态监控和实时跟踪。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国务院号召,努力开展渔业安全通信工作,渔业通信水平不断提高,卫星通信、公众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在渔业应用不断扩大。

截止到2012年7月,中国共有6万多艘海洋渔船配备了短波电台,17万艘配备了超短波渔用对讲机,近4.5万艘配备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5.9万多艘配备AIS船载终端设备,11万艘配备CDMA公众移动通信设备。其中60马力以上的渔船基本配备了必要的通信定位设备。
农业部和各海区局建立了渔业指挥管理调度中心和区域指挥调度平台,在全国建立了14座短波岸台,78座超短波岸台,15座省级渔船船位监测中心,30座渔业AIS基站,59座渔港视频监控分中心,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和预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省、重点市县也建立了本辖区的应急救助平台。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中国海洋渔业安全通信网架构基本形成,初步满足了渔业安全生产和现代渔政管理的需要。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的应用情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定位、双向短报文通信为一体,完全覆盖中国海域的卫星系统。该系统以其高精度、低成本、全天时、全天候、同时具备短报文通信功能等特点,在海洋渔业行业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渔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北斗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应用推广工作。利用此系统,建立中国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监管与指挥系统,对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渔业现代化管理和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意义重大,需求迫切。

北斗卫星海洋渔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主要由北斗卫星及卫星地面站、北斗海洋渔业船载终端、通运营服务中心、陆地监控台站等组成。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的应用
北斗卫星海洋渔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可为海上渔业生产作业者提供自主导航、遇险紧急报警、船岸短消息互通服务;为各级渔业管理部门、渔业公司提供海上渔船的船位监控、遇险救助联络、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服务;为岸上的相关用户提供随时随地获得亲人的海上位置,并能够通过互联网络和亲人进行信息交流服务。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应用的基本情况
2005年,为提高海洋渔业安全通信保障能力,农业部建立全国海洋渔业安全通信网,其中渔业船舶船位监测系统就是利用北斗、海事和ARGOS卫星通信系统对渔船进行船位监测。
2006年,农业部投资建设了南沙渔船船位监控指挥管理系统,项目总投资1865万元,为900艘在南沙海域生产作业的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首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应用先河,在渔业安全监管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2008年,浙江省投资3.4个亿,共建设1个省级监控中心、4个市级监控中心和25个县级监控中心,为14153艘185马力以上的渔船安装了卫星船位终端,其中北斗卫星终端数量为11783台。
2009年,上海、江苏和山东陆续开展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其中上海334艘,江苏2667艘,山东1663艘,共为4664艘渔船装备北斗卫星终端设备。
2010年,海南省投资7000万,为具备安装条件的6000艘渔船安装北斗卫星终端设备。广西区投资1840万元,为该区60马力以上的2780艘渔船安装了北斗终端设备。
2011年,农业部和总装备部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以及《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论证。
2012年,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正式申报《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共计投资9000多万元,为辽宁、山东、浙江、海南、大连和青岛等10000多艘海洋渔船配备北斗终端设备。
随着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在渔业的应用不断扩大,农业部根据渔业行业的应用特点,制定了北斗卫星渔业船载终端设备技术标准,已作为水产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并向财政部申报,将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列为渔船安全机械设备,享受农机补贴政策。
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发挥的重要作用
1.建设平安渔业、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北斗卫星导航通信系统的应用极大地保障了渔船的出海安全,巩固和发展了渔业生产,推动了“平安渔业”建设。以赴南沙生产作业的渔船为例,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通过 “南沙渔船船位监控指挥管理系统”,能随时获知渔船方位,大大方便了相关职能部门对渔业生产的管理,实现“看得见”的管理调度。当渔民在海上遇险时,可以通过渔船上的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向监控中心发送遇险报告,监控中心收到报告时就可以根据卫星定位确定距离遇险渔船最近的船只,并与之取得联系,组织搜救,从而大大提高了遇险渔民的获救率。
再如,2011年3月2日凌晨,浙江省椒江区海洋与渔业局指挥中心值班室接到紧急报警:浙岭渔20169船在东经122°25′18〞、北纬28°49′48〞位置被格鲁吉亚籍大轮碰撞,造成浙岭渔20169船船体严重变形进水并逐渐下沉,船上11名船员生命危急,肇事大轮已逃离现场。接警后,椒江区海洋与渔业局借助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利用北斗卫星精准定位出事地点,并利用北斗卫星短信功能指挥调度周边浙椒渔7838船迅速进行救援,成功转移11名遇险船员,并用缆绳将沉船带靠在自己船边,确保了浙岭渔20169船及船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促进渔业现代化信息化管理
北斗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在海洋渔业应用,为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出海渔船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科技手段。
一是能及时阻止渔船在伏休期非法从事捕捞生产、或在台风时期冒险出海生产,也使渔船防台避灾能力有新的提高。
二是使陆地和海上的信息传递、通信联络更加便捷,渔业主管部门能通过北斗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及时向海上渔船发送气象、海况、政策法规、市场行情等信息,指导海上渔业生产。
三是渔民在海上与家人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通信系统的短报文功能,通过卫星船载终端与陆地手机互发短信,使海上与陆上通信联系渠道变得十分通畅、便捷。
四是开发了渔政船北斗报务通信系统,利用北斗卫星导航通信系统的短报文功能,传输相关工作信息,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目前中国的海洋渔业生产主要以个体生产为主,渔业交易主要通过渔民和岸边代理人基于比较封闭的信任关系来实现。由于缺乏有效的通信手段和渔业交易信息平台,船岸信息交流困难,渔民不能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和渔业资源信息,海上渔获物的基本信息也不能及时获得与发布,造成渔业交易周期长,生产效率低下,特别是鲜活鱼交易成本提高,风险增大。同时也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交易体制,导致渔产品消费价格相对较高,交易时间延长,产品质量下降。
北斗卫星导航通信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使渔民可获得天气、海浪、赤潮、鱼汛、渔市价格等增值信息,并迅速发布渔获物的信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风险,增加渔民收入,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解决。渔业经营者能够在最早的时间内获得捕捞信息,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地整合渔业生产、管理和交易信息资源、扩大信息的利用价值,通过高科技手段,为渔业管理部门和渔民提供管理和作业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促进海洋渔业生产和交易的集团化和规模化发展。
据统计,2011年浙江省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共向渔船发布风浪预警、渔船交易、政策法规等各类信息290万余条次;渔民利用系统短信功能共发送短信1300余万条次,其中船与船互通短信604万条次,船与手机短信696万条次。
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也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促进了中国陆地经济的可持续集群化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浪潮。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这两项技术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尚未很好的应用,中国的海洋渔业生产作业正是缺乏有效的海上通信和定位手段,不能把各方面的渔业信息资源整合互动共享,急需加强海上渔船导航、通信一体化的海洋渔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新的国际海洋制度的实施,国内外开发海洋资源竞争日趋加剧,依靠科技进步,用信息化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陆地经济信息联动共享,将成为推动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3.减少外交争端,维护中国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和谐发展
中国渔政肩负着管理南沙、北部湾,中朝、中韩、中日交界海域作业渔船的工作,负有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重大责任。伴随着捕捞渔业的深入开展,涉外事件逐年增多,中国和周边国家频繁发生渔业纠纷和冲突,国家维护海洋权益、国家主权的形势严峻。
据统计,1989年至2009年,仅南沙渔船涉外纠纷一项就有近400宗,涉及渔船超过600艘、渔民10000余人次,近100艘渔船遭扣压,超过50名渔民伤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给南沙渔业生产开发和渔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北斗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在海洋渔业应用,为渔业主管部门和海上作业渔船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与信息交互手段,渔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系统提醒、警告在敏感水域作业渔船越界捕捞,同时渔民在受到干扰时,可及时求助,便于及时掌握海上情况,调解争端。
在2009年3月与美国“无瑕号”的海洋权益斗争中,在2010年4月印尼军方在南沙海域无理抓扣中方渔船事件中,在2010年9月在钓鱼岛海域日本巡逻船冲撞中国渔船事件中,在2012年黄岩岛、钓鱼岛维权护渔斗争中,都利用了北斗卫星的系统平台,通过基于渔船位置的海上信息,调动指挥渔船撤离敏感海域、协助海上搜救和对外斗争。
4.推动北斗卫星规模化应用
海洋渔业是卫星导航通信应用的主要行业之一,海洋渔业北斗终端用户数目占北斗民用终端用户数的2/3以上,本项目将大规模地发展北斗终端用户,能有效带动北斗卫星导航通信系统核心芯片、设备终端、系统应用和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规模化应用。
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系统的应用展望
北斗卫星通信导航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将海上渔业信息与陆地信息联动共享,密切海上与陆地的沟通,有效整合海洋渔业信息资源,提高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和信息化水平,这对海洋渔业的发展将产生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必将促进海洋经济的和谐发展。
尽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中国民用的应用刚刚起步,但由于渔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引发的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已突显出来。从渔业发展的角度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上的应用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一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需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所有人的大力支持。